Credit: Rijkswaterstaat |
每次坐火車都有「荷蘭真的平得出奇」的感嘆,據說,荷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為負,而鹿特丹幾乎就是個海底城市了。心想,長期生活在海平面以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不是怕被上天的淚水淹沒,就是擔心被無情的北大西洋海水吞噬。1953年的北海風暴和漲潮就衝破了荷蘭西南部的海堤,導致大片土地被淹沒,還有1995年的洪水讓海爾德蘭省 (Gelderland)的堤防幾近崩潰。
儘管時常被水打擊,儘管荷蘭長腿歐巴有能力自詡「人高不怕水淹」, 荷蘭人就是不相信他們治不了水。其實,他們很早就開始與水爭地,差不多有20%的國土是由人工填海而來,所以「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並不是白吹的,荷蘭人真的是治水方面的專家!從下面四個水利項目中就可以感受到荷蘭人在治水方面的天賦有多驚人.....
1. 阿夫魯戴克大堤(Afsluitdijk)
每次用Google Maps看荷蘭的地圖都會發現左上角有一個大缺口,仔細拉近一看,會驚奇地發現原來缺口的兩岸是連通的!而這條孤獨的海上公路就是第一個要介紹的水利項目——阿夫魯戴克攔海大堤。
為了防止原來須德海(Zuiderzee)附近的平地遭受海水侵襲,荷蘭人在1927年到1933年之間建造了這條攔海大堤,同時須德海也就變成了現在的艾瑟爾湖(IJsselmeer)。該堤壩全長32公里,寬90米,高出海面7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防洪堤壩。聽說,這條「海上長城」是可以從月球上看到的又一建築奇蹟。可謂是中國人有萬里長城,荷蘭人有攔海大壩。
Credit: Rijkswaterstaat |
實際上,荷蘭人解決水患的辦法就是直接封住地圖上的大缺口,簡單實際猶如他們的性格一般。更厲害的是,大壩本身還是一條長長的高速公路,連接了隔海相望的非仕蘭省(Friesland)與北荷蘭省(Noord-Holland)。這個堤壩除了攔海還大大縮短了在兩個省的往返時間,是荷蘭人超級引以為傲的存在!
➤ 自駕從AMS到羊角村, 不要錯過了走這個大堤防喔
➤ 巴士族也有機會! 從阿克馬搭乘巴士到菲仕蘭省省會Leeuwarden
就會經過這個大堤防; 這個滿是草原和牛牛的菲仕蘭, 也是很值得來看看的喔
2. 馬仕朗防風暴大壩(Maeslantkering)
接下來要介紹一個更加酷的馬仕朗防風暴大壩。該大壩坐落於鹿特丹新航道(Nieuwe Waterweg)的西端,靠近荷蘭之角(Hoek van Holland),其獨特之處在於它由兩個可移動的扇形浮動式閘門組成。每座水閘長約300米,相當於艾菲爾鐵塔的高度。想像一下,兩座艾菲爾鐵塔長度的扇形大閘在水面上移動會是何其壯觀的景象!
通常情況下,閘門是開啟的,因此航運暢通無阻。當洪水風暴來臨,兩扇中空的水閘就會迅速合攏,同時水閘下方的閥門打開,使閘門充水下沉與河床支撐底座接駁,從而切斷航道。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整個大壩由電腦決策系統控制,一旦風暴潮的高度超過3米,系統將命令閘門關閉。閘門的開合取決於系統所採集到的氣象信息,因而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影響。
如此創新的解決辦法,既保證了鹿特丹新航道的暢通以及超級港口的正常運作,也使得鹿特丹周邊的居民免受風暴潮的威脅。不然,鹿特丹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海底城市了。
Credit: Rijkswaterstaat, Wikimedia |
3. 小孩堤防風車群(Kinderdijk)
小孩堤防在鹿特丹東南部十餘公里處,位於萊克河(Lek)和諾德河(Noord)交匯處,保存著19座建於1740年的風車。也許很多人都是衝著這些古老風車去的,然而很少人知道它們可是大名鼎鼎的排水英雄。
當年,這19座風車就是為排水而建。風車被分為兩排,一排為圓形磚結構的低洲風車(Nederwaard),而另一排為八角形的高洲風車(Overwaard)。在小孩堤防,它們組成的系統將風力轉化為水車動力,把平地的積水抽取並導入萊克河。低洲風車首先把水從低坡排到高坡,然後高洲風車把高坡的水排至更高的水庫,水最後從水庫流入河流。荷蘭人在幾百年前就成功藉助萬惡的大風使得水往高處流,這高超的治水能力真是讓人望其項背。
4. 漂浮建築
攔水和排水都試過之後,荷蘭人說,如果還是治不了水,他們乾脆就把房子建在水面上。雖然有那麼一絲絲妥協的意思,但也不失為一種精明的做法。荷蘭人已經在阿姆斯特丹艾瑟爾堡街區(IJburg)附近的水域上建起了不少漂浮住宅,它們就像船屋一樣停靠在的碼頭邊。
漂浮屋的地基由混凝土材料構成,水上部分則採用輕便的鋼材。房屋兩側安置有固定柱,用活動環連繫著房屋,因此根據水位的變化,地基可以隨意升降,這也防止了房屋輕易漂走或撞上其他房屋。漂浮屋的想法不僅有利於應對海平面的上升,同時還緩解了阿姆斯特丹住房短缺的問題。看著如此精緻的漂浮屋,感覺都想進去住呢。
Credit: Wikimedia / Visvesh S |
類似阿姆斯特丹的漂浮屋,在鹿特丹,也有一套漂浮的建築,名字叫Drijvend Paviljoen,意為「漂浮的亭子」,用於承辦各類活動。其外形獨特,猶如泡沫一般。
看來荷蘭人的治水策略逐漸從與水抗爭轉變為與水共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